遇到許多讀者和我反應:想考諮商研究所/臨床研究所,可是不知道怎麼開始?非本科系該怎麼準備?
我想當我們面對一個新領域時,感到茫然是一定的,因此和大家分享我準備諮商研究所考試、高考諮商師所運用的讀書技巧,希望對你們有幫助,若有書單需求,可看我前一篇貼文:諮商研究所考試書單。
這些讀書技巧可以應用在所有考試、讀書上,你可以擷取你所需要的部分,再融合個人特質做調整與變動,若你不清楚自己適合什麼樣的讀書方法,也歡迎先試試看我的方式,再從過程中覺察自己喜歡/不喜歡、適合/不適合的部分,就能慢慢調整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囉!
本篇文章會依照以下步驟進行說明:
一、設定讀書目標
二、訂定讀書計畫(三分法則)
三、每日讀書時間
四、大量閱讀方法
五、製作個人筆記
六、設定舒適環境
因為內容較多,後三步驟會留到下一篇文章再說明。
那麼,我們開始吧~!

一、設定讀書目標
在諮商中,我們會與個案討論,共同設定可行、且具有動機實踐的個人目標,目標會予人希望感,並增加遇到挫折的忍受力。
當我們擁有目標時,會知道自己現在的辛苦、努力的意義為何,也能夠在面對辛苦、挫敗的經驗時,願意繼續努力。因此,設定個人目標是非常重要的!
但請記得,目標必須要「具體可行」。
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每次諮商收5000的心理師,但你現在卻連研究所都還沒讀。
那麼你具體可行的目標應該是:「考上XX研究所」,
而不是:「我要成為每次諮商都收5000的心理師」。
這並非表示收5000過於荒誕無稽,而是你應該先設定較近期、且可逐步完成之次目標。
因此在開始讀書前,先試著訂定你的個人目標吧!
並且把目標放在手機桌布、寫在書桌上,讓自己隨時可確定這份決心!
二、訂定讀書計畫(三分法則)
我個人不喜歡將讀書計畫訂定的過於「嚴謹」,可彈性調整最佳,偶有進度落後時也不至於覺得太過挫折,因此我將自己的讀書計畫概略分為三個部分:
註:此部分經驗源於我準備諮商研究所的心得,因此舉例上也會以諮商相關書籍為主,若你是準備不同科系,甚至是考高中、考大學,則請參考原則,細節自行調整運用。
- 概覽基礎書籍
- 深入閱讀專書
- 撰寫考古題&補充未讀到之內容
我會確定考試日期,將剩餘的準備時間分為上述三個部分,三個部份準備時間大致相同,若我剩餘六個月就要考試,那麼這三個部份就分別有兩個月的時間進行準備,你也可以依照自己的狀況進行微調。
(一)概覽基礎書籍
這部分包含Corey、普通心理學、統計、測驗等綜合性基本書目為主,此類書籍幾乎將考試內容概略提過,但都不精,很適合作為剛開始準備時奠定基礎。
瘋瘋個人因大學也是就讀相關科系,因此基礎書籍在課堂上已閱讀過,所以我不會花太多時間停留在此階段。若非本科系出身,或許需要較多時間奠定基礎,那麼建議可以提早開始,不需等到心情準備好、有較多時間時,才開始閱讀。可以邊修課、邊打工,在尚未規畫好自己的讀書計畫時,就可以開始。
無論吸收多少,至少把心理學、諮商理論的相關脈絡有個簡單瞭解。
以瘋瘋個人經驗,諮商理論(Corey)後期需閱讀的專書較多,若讀完可提早開始閱讀深入的專書。
瘋瘋從這部分開始就會製作個人筆記,每個人做筆記的習慣不同,下面附上我的筆記內容給大家參考,下一篇再正式介紹做筆記的方式唷。
(二)深入閱讀專書
此部分的重點在於加深、加廣的閱讀,並試著融會貫通,該怎麼做?
以阿德勒學派為例,在Corey的介紹是…

而開始閱讀更深入的專書後,你對阿德勒理論的概念可能出現以下變化…

是不是內容更廣、更深入了呢?
甚至我還會試著用自己的邏輯,以圖片的方式做脈絡性的整理:

建議這時候再回頭閱讀Corey於每章節後面的實務範例,會讓你對此學派的理論實務化有更深的印象,也能讓你瞭解這些技巧可以如何運用,並提高你在面對實務申論題的答題完整度。
對瘋瘋來說,閱讀專書,特別是閱讀大師自己的著作,是幫助我「進入此學派的理論概念與理解它們對人性的觀點」,有點類似同理心的運用,只是對象從人變成學派。
當你能成功「同理」這學派的脈絡時,你才算是真正理解這學派的理論架構,否則再多的閱讀,也不過是書本上的文字罷了,你的作答都只會是生硬而有距離的死背。
但我當然無法每個學派都能「同理」,你能夠理解多少這個學派,其實與你個人的世界觀、人性觀有很大的關連。例如我就對榮格、現實治療、行為治療等理論相當無感,老實說我就是硬背、死記,但也沒辦法。接受自己就是不熟悉某些學派,也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挫敗,我反倒認為,這是你理解自己喜歡哪些學派、未來想朝哪些學派專精的第一步呢!
(三)撰寫考古題&補充未讀到之內容
這一步驟很容易受到打擊、挫敗,因為當你看到考古題時,會發現怎麼好像很多題目沒讀過、不知道怎麼寫,或是寫完發現自己錯誤百出。
但我希望大家可以調整自己寫考古題的目的,從:「用考古題檢視自己的前面閱讀的程度與熟悉度」,轉為『用考古題協助發現自己沒閱讀過、不熟悉的知識』。
這樣心態的轉換協助你不至於太挫折,而喪失了繼續努力的勇氣。
因為事實上是,研究所、高考的考試題目常常沒有範圍,讀完考試聖經、看完各學派專書,然後考題出了一個你沒看過的理論、名詞,真的很容易讓人覺得之前的努力是不是都沒意義。
絕對!絕對!絕對不是沒意義!
這樣的基礎仍然是必考題,且是奠定你繼續累積知識的必要過程喔!
通常這階段會跟第二部分重疊,像是我在寫考古題時,也會發現許多我沒有接觸、閱讀過的領域、議題,因此會繼續找書、看書、做筆記。
另外,要教教大家寫申論題的方法:
第一部分 寫2、3行的小引言,帶出下面的論述
第二部分 請條列式、重點式闡述個人看法
例如:以1、2、3分項說明;或分層說明,像實施對象、實施方式、實施內容等,讓人一眼就瞭解你對這議題有清楚的認識,且對各個部分都能說明清楚。
有時我也會分好幾層,像是:
一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二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1.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2.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.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三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你要分幾層就看個人的論述內容,但也不是越多越好,層級以2層為限就差不多囉。
第三部分 結尾,帶出個人觀點,並將第二部分做個總結
最好的例子其實就是這篇文章啦,你可以看看我是不是也依照這樣的概念?這樣的撰寫方式是不是讓人覺得清楚又完整呢!
掌握以上三個部分,容易讓批改者很快理解你個人的觀點,且看起來言之有物、頭頭是道呢!就算你對這題不是理解的非常清楚,一樣試著將你懂的部分用這樣的方法撰寫,也還是會獲得一些分數唷!
三、每日讀書時間
這部分端看個人情況做調整,但以下幾項是必須考量的因素:
- 全職考生與否
- 每日可用時間
- 剩餘考試時間
- 每次可靜心閱讀的長度(會隨時間及練習逐漸拉長)
- 全職考生與否
無須工作當然相對可運用時間較長,但這必須建立在你尚有存款、有支持等前提,倘若還需花時間工作也沒關係,但你必須得認清自己需要多花少時間上班、處理其他事情,還剩下多少時間可用於讀書。
- 每日可用時間
這與上述問題相關,瘋瘋撰寫論文、準備高考時是全職學生(除每日2小時家教外),我可用時間就相對多,因此我規定自己每天至少閱讀、寫論文8小時。
我的時間分配是233,分為上午、下午、晚上,2小時可任意安排在某個時段,若我早上很認真,那我下午或晚上就可選擇一個時段只需要用功2小時,這2小時會被我視為「獎勵」,8小時讀書時間沒有改變,但每天都可獲得「獎勵」的小確幸,會讓我在讀書時段更認真,而不會視8小時為苦差事。
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↑
獎勵超重要!特別是在苦悶的讀書、論文階段,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小獎勵,提高努力的意願。
若你非全職考生,額外還有正職、兼職工作,那麼除去你上班、食衣住行、休息等必要事項外,你還剩下多少時間?能清楚列出自己可運用的時間是重要的,這會與上一步的訂定讀書計畫有很大的關聯喔!
- 剩餘考試時間
還剩多久就要考試了呢?用日期或APP協助自己倒數,才能有效調整你的讀書計畫。
- 每次可靜心閱讀的長度
瘋瘋到後期習慣看paper、文章後,最長可維持2小時的認真狀態,這部分是可以隨著練習增加的!
我個人習慣用youtube找長度適當的音樂,我最喜歡的是宮崎駿的某場演奏會,長度大約就是2小時,忙一忙抬頭看剩下多久時間、過了多長時間,就能很清楚瞭解自己還需要認真多久、什麼時候可以休息。
另外我也喜歡聽悲慘世界的週年紀念版,好聽、夠長且沒有廣告,對我來說非常適合。
瞭解個人讀書時間,才能依此規劃讀書計畫,不至於給自己太高的預期與進度標準,進度的設定不在於多完美,你自己是否能完成才是最重要的,否則只會徒增完成不了的挫折唷。
小結
雖然只分享了前三部分,但其中提到了許多規劃個人讀書計畫時,可以應用的小重點,像是:
- 目標要具體、合理
- 讀書計畫要彈性,避免造成個人挫折感
- 練習考古題的正確認知
- 申論題寫作技巧
- 設定小獎勵
如果你發現以上這幾點有被你遺漏的,請趕快再往上滑啊!找一找這些小撇步!會讓你的考試準備更順利唷!
後三部分的內容已經在撰寫中,很快就與大家見面囉!請再稍等一下。
若對這些方法的應用有疑惑,或者你還有想了解的部分,都歡迎留言討論~
您好
可以請教您 練習考古題時 會參考考古題的解答嗎? 多謝分享喔^^
讚讚
當然會看解答~~前期寫不了太有組織架構的答案時,會盡量寫個大概方向,然後再去找找其他是如何回答、或試圖從書中建構起自己的答案(畢竟論述題也找不到太完整的解答)
如果是選擇題一定要看答案的!才知道自己哪些主題不太熟悉
讚讚